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以71亿欧元的投资,买下意大利明星企业,全球轮胎界的“百年老字号”,倍耐力轮胎37%的股权,由此一跃成为该企业的控股股东。
作为一家早在1872年就成立的企业,倍耐力轮胎堪称意大利支柱产业之一,其生产的轮胎遍布全球。
然而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洲经济发展停滞,美国市场饱和,倍耐力这家“百年老字号”,也因此陷入退市的边缘。
意大利政府为了救活这家企业,没少下功夫,但一直到2015年,这家轮胎巨头依旧毫无起色,反而因为庞大的人员成本,和技术迭代问题,陷入更深的危机中。
这种背景下,中国化工集团以74亿欧元的投资,获得倍耐力论坛的控股权,不但解决了最紧迫的现金流问题,更是在其后的两年里,就实现扭亏为盈,让倍耐力重返米兰证券交易所。
可是如今,赚钱了的倍耐力,却想反悔,要把中国化工集团从最大股东,一举踢出局。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亏损到盈利
作为全球前五的轮胎商,就算在处于困境中的2015年,倍耐力轮胎也还是很多知名汽车品牌的合作商,法拉利、宾利等知名好车,都指定他家的轮胎供应。
按理来说这么一家百年老字号企业,不应该走投无路的。但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欧美日等国,普遍受到影响。
对于一家有着20000多员工的轮胎巨头来说,仅仅保持固有的生意,是不够的,必须得从技术、市场上取得进步,才能维持下去。
说白了,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全球那么多轮胎企业,都想要市场,倍耐力就算招牌再硬,如果无法以技术和性价比占据市场,那后来者,诸如日本、韩国乃至其它国家得轮胎企业,自然会取而代之。
2008年之后的倍耐力,面临的就是这么一副局面。
一方面,固有的市场被日韩企业抢占,收入下滑,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竞争力,又不得不投资新技术,长此以往,企业现金流耗空不说,关键性价比就在那儿摆着,根本竞争不过成本更低的日韩等国企业。
这种背景下,中国化工的投资入股,对于倍耐力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
一方面是因为74欧元,折合近千亿人民币的现金投资,另一方面,则是中企入股之后,庞大的中国市场彻底为倍耐力打开大门。
一家本身就有品牌,有技术积累的企业,突然之间获得了现金流和市场,自然如同老虎插上了翅膀,一飞冲天。
中企投资后仅仅17个月后,这家意大利人7、8年没救活,一直半死不活耗着的明星企业,就强势重返米兰政权交易所,成为当年欧洲最大的IPO。
那么,如今这家本身应该有中企控股的企业,为何会背刺中国化工,甚至直接把中国化工踢出去呢?
地缘压力下的贪婪本色
据意大利《晚邮报》等外媒报道,2025年4月,倍耐力论坛董事会,以9票赞成通过决议,单方面终止了中国中化集团的控制权。一纸协议撕裂了十年前那场被誉为“中欧合作典范”的联姻。
表面上看,现在意大利倍耐力论坛,想把当年为他们雪中送炭的中企踢出局,是因为美国的压力。
简言之,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倍耐力这家中企控股的企业,虽然在意大利,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他们想要把中企拿着的股份收回来。
然而,这其实是个站不住脚的蹩脚理由。
倍耐力
原因非常简单,美国制裁只能影响美国市场,而今天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对全球论坛的需求,都超过美国。
简言之,如果只是为了市场的话,那么中国市场才是过去几年这家意大利轮胎企业如虎插翅的关键;从未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更远超美国。
这种背景下,意大利放弃跟中企的合作,却去捧美国的臭脚,不是南辕北辙吗?
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美国压力的问题,而是意大利股东,想要借地缘压力,侵吞中企股份的手段。
说白了,当年不赚钱,需要投资的时候,自然希望中企投资越多越好,只要能盈利,能救活企业,控股不控股的,都不重要。
但现在倍耐力轮胎在中国企业和市场的加持下,开始赚钱了,大笔盈利了,继续让中企控股,就意味着赚的钱里,有一大部分要分给中国企业。
那些原本的意大利股东,包括意大利政府中的部分人,当然不满了。索性借着美国施压的名义,把股份要回去。
左为意大利总理
这才是这次倍耐力论坛风波的关键。
问题是,意大利人能如愿吗?
市场能拿到就能失去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现在倍耐力轮胎敢卸磨杀驴,当然是因为经过初期中企帮助之后,如今的倍耐力,在中国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
中国国内的客户,他们都熟悉了,而且建立了长期的供应关系,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就算把中国化工提出董事会了,也不影响他们赚钱。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不是因为中国企业不重利益,而是利益也有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分,今天倍耐力能以所谓美国施压为名,把投资自己的中国企业踢出局,那明天他们会不会以相同的理由,反悔与中国其它企业之间的采购协议呢?
贸易关系中,稳定和可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正迅猛发展,已经逐渐行程规模的中国汽车企业开说,如果这条供应链不够稳定,那自然会寻求别的合作伙伴。
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意大利倍耐力论坛的选择,就是数目从光,自掘坟墓。
然而,从中企的角度来讲,这次中国化工吃了这个闷亏,原因就是当初收购的时候,只要了股份,但没有要决策权。
换句话说,中企虽然是最大股东,但不能行使最大股东的权力,否则怎么可能被员工把老板“炒”出去呢?
这也警示中企,投资就是投资,骨头得硬,立场得坚定,出了钱就得要相应的权力,不能因为别人是发达国家,是行业巨头,就妥协退让。
否则的话,赚钱的本事再高,你拿不回来,有啥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