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外网报道,加拿大于8月26日宣布,自10月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随后还将对中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加拿大政府的一名官员表示,这一关税将适用于从中国出口的所有电动汽车。据悉,在2023年,从中国运抵加拿大最大港口温哥华港的汽车数量同比增长了460%,达到超过4.4万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对此予以回应,认为加拿大的措施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性行为,无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

9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此次调查的倾销调查期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则从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商务部网站信息,商务部发言人指出,有证据表明,加拿大向中国出口的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并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依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并遵循世贸组织的规定,中国相关调查机关决定依法对自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于9月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补贴与关税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丑陋双生子》的社论。文章摘编如下:

在西方与中国不断升级的关税争端中,加拿大的油菜籽产业成为首个受害者。加国农场主对中国的出口遭受报复,这并不令人意外——且这仅是开端。上周,渥太华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铝和钢铁征收高额关税,而北京方面于周二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些事态的发展清楚地表明了一些重要事实。首先,贸易战的成本十分高昂,因此避免贸易战是极为重要的。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公布了一系列新的关税政策,其中包括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卡车和货车征收100%的关税,并对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些措施表面上看似针对工业保护,然而事实上,加拿大国内并没有相关工业需要这样的保护措施,最终的结果是增加了加拿大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在类似问题上的态度显得更加开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澳大利亚方面指出,中国的一些车型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规模大的优势,使得欧美车企在价格竞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对进口车征收关税成为一些国家保护本国工业的手段。

2023年5月,中国电动车的出口数量剧增至6214辆,与去年相比增长了7061%。这一显著增长主要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始向北美市场供应电动车。然而,贸易形势并不平静。今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实施高额关税。8月25日,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前往加拿大,与特鲁多总理会晤。沙利文建议加拿大效仿美国,增加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强调联合对抗中国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在美国率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之后,拜登政府不断劝说其盟友采取类似举措。欧盟在这种压力下迅速响应,展开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初步决定加征关税。与此同时,加拿大也紧随其后,迅速采取了类似行动,这一举动引发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行动,而且必须使欧盟和加拿大感受到显著压力,否则更多国家可能会效仿这种做法。因此,中国一旦出手,就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反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政府不久前才派遣外长访华,试图修复中加关系,但随即又急切地对中国采取敌对措施,这暴露了加拿大在政治上的依赖性,其决策明显以美国的立场为依归,毫无独立自主的表现。

事实上,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策略,早有预谋。在加税政策正式出台之前,加拿大已经设立了一个咨询窗口,征求公众意见是否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加拿大官方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严重影响了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生存空间,加征关税是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而非专门针对中国。因此,可以看出,加拿大对中国征收关税早已经是既定之举。

加拿大政府9月10日宣布,将对中国电池及其部件、半导体、太阳能产品以及关键矿物等产品加征潜在新关税,并启动为期30天的意见征询。各方利益相关者可以在10月10日前对这些潜在的新关税措施提供反馈意见。此前,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曾在9月3日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加拿大在多方反对与劝阻的情况下,依然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采取歧视性单边限制措施,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坚决反对,中方计划将加拿大的相关做法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依据中国法律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反倾销调查的启动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相关产业的申请;二是由调查机关依职权自主发起。由于中国油菜籽行业集中度较低,而且涉及的种植者数量众多,产业方面较难提起申请。因此,在具备足够立案证据的情况下,中国的调查机关依法决定自主启动调查。

发言人进一步表示,目前调查工作刚刚起步,正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机关将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确保调查过程公开透明,充分保障所有利害关系方的权益。最后,将根据调查结果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作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