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将继续对自中国进口的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TBR)征收关税。该委员会表示,撤销现有双反税令,“可能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导致重大损害持续或复发。”

从技术上讲,双反税在被撤销之前一直有效,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有义务每五年进行一次日落审查。因此,关税将一直存在,直到2029年的下一次审查。


毫不意外,轮胎关税继续!

据车辕车辙了解,美国对中国TBR最初的裁决源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2017年的投诉。

2019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TBR分别征收21%至63.3%的反补贴税和9%至22.6%的反倾销税。

2003-1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TBR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2019年下降65.4%至319万条,2020年下降56.6%至138万条。

继2022年的增长之后,2023年从中国的进口下降了41.1%,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五,仅次于泰国、越南、日本和加拿大。

今年上半年,美国进口TBR同比增长27%至2930万条,其中,自中国进口同比下降26%至83万条,市占率约2.83%。

一直以来,中国轮胎被美国冠以“低质低价”的名号,并打着贸易保护的幌子,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实际上,加征高额关税并不能促进美国国内企业发展。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发现,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关税,这一举措被认为挽救了美国轮胎制造业约1200个工作岗位,但却以价格上涨的形式让美国人付出了11亿美元的代价。

301轮胎税,也考虑修改?

除此之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近期也发表声明称,要继续审查公众对华301法案修改建议的意见。

USTR表示,收到来自公众的1100多条意见,经与301条款委员会协商,USTR会审查所有意见,并预计于2024年8月发布最终裁定。

据车辕车辙了解,美国对华301关税分为四批,分别是340亿美元清单、160亿美元清单、2000亿美元清单、3000亿美元清单。

第一批加征25%关税自2018年7月6日起施行,四年征税期到2022年7月6日届满;第二批加征25%关税自2018年8月23日起施行,四年征税期到2022年8月23日届满。

前两批征税产品清单中,涉及航空器用充气橡胶轮胎,以及合成橡胶原料、轮胎、胶带及其他各类橡胶制品共计过百个税号,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轮胎产品,包括乘用车轮胎、卡客车轮胎、农用轮胎、工程机械轮胎等,进行全面加征25%额外关税

但有分析认为,301关税不会被取消,甚至会更进一步。今年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半导体在内的诸多产品,被加征关税。


而轮胎作为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中国轮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上的配套表现不俗,可能会被加征更高的关税。

美洲建厂,能解决问题吗?

作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轮胎市场,2023年,美国轮胎出货量共3.319亿条,预计2024年还会增长1.1%,达到3.357亿条。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国企业自然不愿放弃。

前几年,中国轮胎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目的就是躲避高昂的关税。而随着东南亚也被征税,中国轮胎逐渐将视线转移到美洲,墨西哥这一重要出口枢纽成为了首选。

8月6日,中策橡胶第三个海外生产基地墨西哥工厂成功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工厂坐落于科阿韦拉州萨尔蒂约市阿利安萨工业区,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底可投产。项目投产后将全面辐射北美、拉美市场。

5月15日,由赛轮集团与墨西哥Tire Direct合资的年产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在墨西哥瓜纳华托州伊拉普阿托市举行奠基仪式。

除躲避关税外,墨西哥当地汽车轮胎市场蓬勃发展,也为轮胎企业的投资创造条件。今年以来,比亚迪、上汽名爵先后宣布在墨西哥建立生产工厂。

然而,外资企业也注意到这一风口,今年4月,优科豪马在墨西哥Alianza工业园举行新工厂奠基仪式。该工厂投资3.8亿美元(约27.35亿人民币),年产能为500万条乘用车轮胎,计划于2027年一季度投产。

此外,倍耐力、大陆、固特异等外资巨头,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全球化布局,在墨西哥设有工厂,中国企业并没有先发优势。

可以说,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实力,才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