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报:
巴托尔德在六个月大时首次接触到了他的第一根盲杖,那时他的母亲科恩将其视为一种玩具般的熟悉工具。尽管巴托尔德当时还不会使用,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但他逐渐习惯了盲杖的重量。
四岁的他先天失明,自18个月大起便开始使用盲杖,他还给盲杖起了个昵称叫Sneezy。
科恩表示,每次看到他使用盲杖,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因为盲杖让他获得了自信,可以独立行走,探索更远的空间。科恩也是众多宣导者之一,他们努力提升公众对低视力或失明人士行动挑战的认识。
10 月 15 日是国际白杖日(International White Cane Day)。
维州导盲犬协会执行总裁Nicky Long称,国际盲人日强调盲杖对盲人和低视力者独立生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关于盲杖本身,更是促进无障碍包容和自由流览世界的权利。
澳洲有50多万盲人及低视力者依赖导盲犬和盲杖。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低视力和失明人士中,96% 的人在公共场所仍然面临着影响其日常生活的障碍,比如树枝、道路工程、电动滑板车和自行车等常见障碍物。
Nicky Long表示,社区空间杂乱无章对盲人及低视力者构成障碍,甚至说是危险。安全和融入社区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人权。
爱德华兹是澳视觉协会的政府关系和宣传总监,他表示过去20年人们一直在推动建立畅通人行道。挑战在于,虽然有街道设施和框架的附则,但每个议会执行情况不一样。爱德华兹指出,各议会应制定并执行一致政策。人行道上的电动滑板车、餐饮家具和悬挂树木等障碍物影响自由行动,且容易引发尴尬事件,如撞到喝咖啡的人。
科恩表示,虽然儿子巴托尔德尚年幼不能独自上街,但她已开始留意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潜在障碍物,呼吁设专用停车位。她提倡路人见到通道障碍时主动移开,而非绕行。巴托尔德在家人、维州导盲犬协会和盲杖Sneezy的陪伴下迈出人生第一步,她认为Sneezy是个好名字,未来也可能继续使用。